近日,被誉为杭州“六小龙”的六家科技新锐持续刷屏,其“出圈”的背后是杭州对科技创新长期主义的坚持,以及出色的产学研创新生态。在安徽,同样不乏高能级创新平台或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。
高能级创新平台既是原创技术的策源地、创新成果产出的集中营,也是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“转换器”。近年来,安徽强化“政产学研用金”六位一体融通发展,加快科技成果转化,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,为全省经济总量迈上5万亿元新台阶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。
科技创新的“前”是为了发展的“进”。科技创新并非易事,科技成果转化亦非坦途。尽管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,科研成果转化率比过去高得多了,但科研与产业“两张皮”、创新链产业链“相望难相见”的问题一直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堵点、卡点。如何充分发挥高能级科创平台作用,持续完善前沿科技研发“沿途下蛋”机制?如何让创新链产业链“相望”更“相见”,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加快转化?
调研显示,近五成专精特新企业希望在科技成果导入、技术创新研发等方面获得高校院所的支持,超六成专精特新企业希望与高校院所建立技术研发合作关系。安徽教育与研究资源丰富,更不乏高能级创新平台或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。这些既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的关口,也是创新发展的最大、最可靠的依仗。不仅如此,安徽还破除体制机制障碍,通过打造产业创新研究院这一创新平台联合体,实现“全链条”协同攻关,让科研与应用“一键相连”,让创新链与产业链更好“相见”。目前,全省已组建20家省产业创新研究院、8家特色产研院,涵盖新能源汽车、数字健康、通用智能等重点产业领域。
企业是创新创造的生力军,企业家在市场中摸爬滚打,最懂客户需求,对技术创新难点的感触也最深刻。跑出科技成果转化“加速度”,需要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。在合肥高新区,安徽省首批“工业上楼”试点项目合肥高新区南岗科技成果加速器正在加快建设,预计今年4月全部封顶。项目建成后,上下楼就是上下游,产业园就是产业链。一栋楼里就能实现成果研发“从0到1”,成果转化“从1到N”。这也启示我们,面对“相望难相见”等问题,多一些改革的思路和创新的办法,多一些企业与科研的“双向奔赴”、实验室与生产线的“无缝对接”,就能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上实现更大突破。
创新链与产业链“相见”,不仅是技术与产品的“相见”,也是人与人的“相见”。科研机构、政府部门、企业在科研成果就地转化中分担着不同的任务,但需要“心往一处想、劲往一处使”、做到“同情共赴”,特别各地党委、政府,既要当好“后勤部长”,也要做好“科技红娘”,让大家放开手脚创新创造,让更多“科创力”变成“生产力”。 (作者 尹贵龙)